
期刊简介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民生事业。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卫生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卫生发展的重大、长远、战略性问题研究,借鉴国际卫生改革经验,发展卫生政策研究理论,指导卫生改革发展实践,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是提高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和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卫生政策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及时了解国内外卫生政策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方向,传播最新成果,应成为改变我国卫生政策研究薄弱状况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医学信息研究所和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卫生政策与管理领域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5694/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2982,邮发代号:80-955,月刊,每月25日出版,2008年10月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创新药企如何破局欧洲市场
时间:2025-07-08 10:17:32
欧洲作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其庞大的市场规模与成熟的医疗体系对中国创新药企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近年来,以君实生物、复宏汉霖、齐鲁制药、基石药业为代表的中国药企已成功在欧盟获批产品,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欧洲的初步成果。然而,这一进程并非坦途,法规差异与文化适应性成为横亘在药企面前的两大核心壁垒。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将直接决定中国药企能否在欧洲市场实现从“试水”到“扎根”的跨越。
法规差异:从“水土不服”到“本土化适配”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审评标准以严格著称,其法规框架与美国FDA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美国允许基于单臂临床试验的加速审批,而EMA更强调确证性临床试验数据——数据显示,仅40%的加速获批适应症完成了此类试验,这一差异曾引发FDA的不满,也提示中国药企需调整研发策略以适应欧洲标准。具体而言,EMA对药物经济学评估的要求更为细致,需结合欧洲医保体系的特点证明药品的成本效益比。例如,复宏汉霖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通过对比欧洲原研药的临床等效性数据,成功打入德国市场,其案例凸显了“数据本土化”的重要性。
政策层面,中国政府的支持为药企出海提供了“助推器”。2025年两会提出的“创新药目录”和“延长保护周期”等政策,从研发端到市场端构建了全链条保障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明确要求提高审评审批质效,这与中国药企加速获取EMA认证的需求形成共振。
文化适应性:跨越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认知鸿沟
欧洲医疗体系强调“价值导向”,医生处方行为受学术共识影响深远。中国药企常陷入“重研发、轻沟通”的误区,导致产品虽具备技术优势却难以获得临床认可。例如,泽布替尼在美国获批后,其欧洲推广初期因未充分参与血液肿瘤领域的学术对话而进展缓慢。对此,头部药企已开始采取三项关键行动:一是建立欧洲本土医学事务团队,通过参与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学术会议积累专家网络;二是与当地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弥补欧洲医生对中国临床数据的信任缺口;三是针对欧洲各国医保谈判流程定制准入策略,如法国更关注长期疗效数据,而德国优先考虑预算影响分析。
战略规划:双轮驱动下的市场渗透模型
基于成功案例的共性,中国药企在欧洲的破局可遵循“研发-商业”双轮驱动模型。研发端,建议采用“联合开发”模式降低风险:基石药业与欧洲药企合作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不仅分摊了成本,还提前锁定了EMA审评所需的欧洲患者数据。商业端,则需构建“梯度推进”策略:首选中欧药品审批互认协议覆盖的德国、法国等核心市场,再利用欧盟内部的参考定价体系向中东欧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在欧洲获批数量同比增长67%,其中东南亚和中亚成为跳板市场——这些地区与欧洲的临床实践存在关联性,可作为数据积累的试验场。
未来三年,随着中国药企在欧洲的研发管线密度提升(预计2026年将有超过30个III期临床项目针对欧洲适应症),叠加中欧在绿色审评通道上的合作深化,中国创新药有望在欧洲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式落地”的转变。但需清醒认识到,欧洲市场的“游戏规则”本质是技术实力与商业智慧的复合竞赛,唯有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中赢得席位。